日期:2025-08-10 03:41:38
日期:2025-08-10 03:41:38
近日,一则关于“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”的新闻引发关注。公开资料显示,“阮少平”近年来曾在多省区公开活动,不仅被很多活动主办方奉为“座上宾”,还被一些官网高调宣传。
假冒院士且频频得手,一路畅行无阻,骗子利用的是社会对权威标签的迷信,体现出功利主义对学术领域的侵蚀,同时也是“攀附权威”心态的典型表现。活动主办方通过堆砌“院士”“诺奖得主”等头衔装点门面,却对基本的身份核验敷衍了事,这种以“帽”取人的思维定式,最终演变成骗子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。
从小学开学典礼到专业学术研讨会,再到企业产品推介会,“阮少平”的诈骗轨迹揭示了一条荒谬逻辑:越是高调作秀,越能强化公众对其身份的信任。这种现象背后是基层单位对学术头衔的畸形追捧,让最简单的官网查询都沦为摆设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单位明知存在疑点却选择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,将假院士作为提升活动规格的“工具人”,形成事实上的骗局共谋。
其实,《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(试行)》早有明确规定,“院士不得参与非学术活动”,但该规定在基层执行中形同虚设。究其根源,一方面是由于专家库建设并未强制纳入院士名单核验,且邀请方几乎不承担造假连带责任,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对学术身份造假的惩处力度远低于假冒公务员。
要让“阮少平”们现出原形,关键在于铲除骗子们生存的土壤。技术上应建立全国学术身份检索平台,实现院士等头衔的实时核验;制度上须将“谁邀请谁核验谁负责”原则写入法规,对失察单位实施联合惩戒;文化层面则要开展“祛魅行动”,通过科普破除对学术头衔的迷信。正如科技打假人士所言:“当编造头衔能轻易收割崇拜,当虚假光环比真才实学更受追捧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”唯有让科研评价回归成果本身,才能还学术界一片清朗天空。(胡波)
库东配资,十大配资平台app,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