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胶界胶博士”
用另一个视角,洞察行业动态
使用胶水的过程中总遇到这样的糟心事儿:刚粘好的零件放两天就松了,按说明书操作的胶水还是掉了,甚至新换的手机壳边框没几天就开胶……每次面临这种困境时,胶水自然而然地成了“背锅侠”。实际上,脱胶背后的原因各式各样,还千差万别。从胶水本身的问题,到被粘材料的特性,再到施教过程中的工艺流程,最后到使用环境的影响,每个细节都可能是“元凶”。今天《胶界》将把脱胶的核心原因拆解开,从怎么判断到怎么解决,一次说明白。由于想一次性说完,不做中断,因此文章很长,全文将近6000字,请耐性看完。脱胶的“四大失效模式”想解决脱胶,先得学会“看现场”——断裂面的样子,直接暴露了脱胶的“四大失效模式”。
图片
·内聚破坏:胶水自己断了,两边被粘物上都有胶水残留(像掰软糖,两边都带糖渣); ·界面破坏:胶水和材料没粘牢,一边光溜溜,一边带着完整的胶水(像撕不牢的海报,墙干净,海报背面也干净); ·材料破坏:材料自己碎了,胶水还牢牢粘在碎片上(像用强力胶粘泡沫,泡沫碎了,胶水还在上面); ·混合破坏:以上破坏模式至少含有两种,断裂面又有胶又有干净的地方,甚至带材料碎渣(多种问题凑一块儿了)。失效分析1:胶水自己“断了”——内聚破坏
图片
(图片来源新威研选)
用胶水做玩具组装时偶尔发现:两块ABS塑料板之间的胶水层直接裂成了两半,A板上粘了一半胶水,B板上也粘了一半,中间的断裂面毛毛糙糙,像被掰断的年糕。这种情况叫“内聚破坏”——简单说,就是胶水内部的分子没“抱”住,自己先散架了。
怎么判断?两面被粘基材都有均匀的胶水残留,甚至能看到胶水被拉扯后的细拉丝(比如未固化胶黏剂断裂时的丝状物)。就像掰一块软糖,糖从中间断开,两边都沾着糖渣。为啥胶水自己会断?核心是胶水的“内聚强度”(内部分子的结合力)不够,就像绳子太细,拉着拉着自己先断了。具体原因有这些:1.胶水“选错量级”不同胶水自身内聚强度天差地别:粘纸的压敏胶强度可能只有0.5MPa(约5公斤/平方厘米),而粘金属的环氧胶能达到20MPa以上。用压敏胶粘承重的金属支架,就像用棉线捆钢筋,肯定断。更隐蔽的是“场景错配”:比如汽车发动机附近(温度常超80℃)用了普通室温胶,高温会让胶水分子运动变快,内部结构松散,强度可能降40%。2.胶水没“长结实”胶水固化就像“盖房子”,需要足够的时间、温度让分子“搭好骨架”。如果固化不彻底,内部就是“豆腐渣工程”: ◦ 比如AB胶没按比例调(该1:1却调成1:3),固化剂太少,分子交联不充分,强度可能只剩30%; ◦ 低温环境下固化(比如冬天室温10℃粘东西),环氧胶的固化时间会从24小时延长到72小时,没等完全固化就受力,必然断裂; ◦ 有些胶水需要“后固化”(比如UV-湿气双重固化胶照完紫外线后,还得在湿度合适的环境下放置至少24小时),若跳过这步,强度差20%。 3.胶水“存储变质”不同类型的胶水对存储的要求不同,如果对所有胶水的存储要求都无区别对待,很可能导致胶水提前“失效”: ◦ 湿气固化的瞬干胶暴露在空气中超1小时,会吸收水汽提前聚合,胶层变脆,强度降50%; ◦ 低温固化的单组分环氧胶水,若储存温度长期高于 25℃,树脂与固化剂发生部分预交联,一来粘度增大、体系润湿效果变差,二来使用时剩余活性基团不足,导致最终交联密度降低 30%-50%。 ◦ 橡胶类胶水(如氯丁胶)长期晒太阳,紫外线会破坏分子链,3个月后强度可能只剩30%。 4.胶层“太厚或太薄”胶层厚度影响内力分布:太薄(<0.05mm)会导致固化收缩应力集中,容易局部断裂;太厚(>1mm)会因固化不均(外层先硬、内层后硬)产生内应力,像拉紧的橡皮筋,时间长了自己裂开。结构胶最佳厚度是0.1-0.5mm。5.环境“瓦解”了胶水结构胶水不是“金刚不坏之身”,环境中的水、油、温度变化会慢慢破坏它的内部结构: ◦ 潮湿环境中,水会渗透进胶水层,比如聚醚类的聚氨酯胶遇水会慢慢水解,分子链断裂,内聚强度越来越低,3个月后可能只剩原来的一半; ◦ 油污(比如手上的汗、零件上的切削液)如果频繁接触到胶水,会渗透进胶水中,像“润滑剂”一样隔开分子,让它们抱不紧; ◦ 温度剧烈变化(比如白天30℃、晚上0℃)会让胶水反复热胀冷缩,内部积累应力,时间长了就会从薄弱处断裂。怎么排查内聚破坏?1. 简单方法:◦ 用手掰胶水层,若能轻松掰断,且断面有拉丝(说明没完全固化),可能是固化问题;◦ 查说明书,看胶水自身断裂强度是否能够承受实际受力,选的时候得最好得留2倍以上的余量。2. 专业手段: ◦ 用硬度计测硬度(环氧胶完全固化后约80 Shore D,若只有50,说明没固化好); ◦ 做拉伸剪切试验(按ASTM D1002标准),若实测强度比说明书低20%以上,就是胶水固化不足导致强度不够; ◦ 用红外光谱(FTIR)看特征峰,比如聚氨酯胶中如果还残留NCO对应的特征峰,说明固化不彻底; ◦ 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(DSC)看放热峰,比如热固类的单组分环氧胶如果在DSC测试中还能发现放热峰的存在,说明这环氧胶水固化还不完全。失效分析2:胶水和材料“没粘住”——界面破坏
图片
(图片来源新威研选)粘好的硅胶管,胶水整整齐齐从硅胶表面脱落,硅胶管上光溜溜的,不带一点胶水痕迹,这就是“界面破坏”——胶水和被粘物的表面根本没“咬”住,就像贴在油纸上的便利贴,一撕就掉。怎么判断?断裂面“泾渭分明”:一边被粘物上基本没胶水(比如硅胶表面干干净净),另一边胶水完整(能看到原本的形状)。为啥胶水粘不住材料?核心是胶水和材料的“界面结合力”(表面吸引力)不够,就像两个人握手,手太滑,自然握不紧。具体原因有这些: 1.材料表面“有障碍”油污、灰尘、脱模剂会像“隔离膜”挡着胶水: ◦ 零件上的切削液、手上的汗(含油脂和盐分),会形成疏水膜,胶水根本铺不开; ◦ 塑料、硅胶生产时的脱模剂(硅油、氟化物)或增塑剂是“粘胶杀手”——硅油(或增塑剂)会渗透到表面,形成不粘的膜,普通酒精擦不掉。◦ 木材、混凝土这类多孔材料,表面的灰尘会钻进孔隙,胶水只能粘住灰尘,而不是材料本身。 2.材料“天生不亲胶”有些材料表面太“光滑”或“惰性”,导致胶水无法润湿材料表面,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,何来手牵手做朋友: ◦ 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表面能低(29-30mN/m),大多数胶水表面能在35mN/m以上,这种情况就像水低落到荷叶上,只能形成圆圆的水,一滑而过; ◦ 特氟龙表面能只有18mN/m,几乎不粘任何胶水,必须用砂纸打磨出粗糙面,或用等离子处理“激活”表面。 3.表面“太光滑或太粗糙”表面太光(Ra<0.1μm的抛光金属),胶水无法“机械嵌合”(像钩子勾不住光滑布料),强度降40%;太粗糙(Ra>5μm的喷砂金属),胶水填不满凹坑,里面的空气会成“气泡缺陷”,受力时从气泡处剥离。 4.胶水“润湿性能差”胶水铺不开,会聚成小液滴(缩孔)。比如水性胶在疏水的PE表面,接触角>90°,只能局部接触,自然粘不牢。接触角越大(如120°),粘得越差。5.胶水和材料“性格不合”胶水和被粘物的“极性”不匹配,就像磁铁的同极相斥: ◦ 极性胶水(比如环氧树脂,分子里有羟基、醚键)粘非极性材料(比如PE、PP,分子里只有碳氢链),很难产生吸引力,界面结合力只有极性材料间的1/5; ◦ 反过来,非极性胶水(比如氯丁橡胶胶)粘极性材料(比如玻璃、陶瓷,表面有羟基),也容易“不感冒”,必须加极性添加剂(如松香)改善。怎么排查界面破坏? 1.简单方法:用酒精擦材料表面,若棉签变脏(有油污),就是清洁问题;滴一滴水在表面,若水珠滚来滚去(接触角>90°),说明润湿不足,这可能就是被粘材料极性太低、或者材料表面有油污或脱模剂等。2.专业手段: ◦ 用接触角测量仪测角度:>90°说明润湿差,<60°才合格; ◦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查表面元素:若有氟(F)或硅(Si),说明有脱模剂; ◦ 表面粗糙度测量:用粗糙度仪测Ra值,若金属表面Ra<0.1μm或>5μm,可能是粗糙度导致的界面结合力不足。 ◦ 使用达因笔测试被粘材料的表面能:达因值越大,说明被粘基材的表面能越大;一般情况下,被粘基材表面能远大于胶水的表面能,那么胶水对被粘材料的润湿能力越好,界面之间的粘接效果越强。失效分析3:材料自己“坏了”——材料破坏
图片
(图片来源新威研选)
做木质工艺品时竟然遇到过:粘好的木板,胶水没裂,界面也没开,结果木板自己被扯碎了,胶水还牢牢粘在两块碎木头上,这便是“材料破坏”——不是胶水不行,是被粘的材料“扛不住”胶水的粘力,自己先崩了。
怎么判断?断裂面在材料内部:纸张/木头被撕开纤维,塑料被扯出毛边,金属被拉变形,胶水还牢牢粘在碎片上。为啥材料自己会坏?核心是材料的“本体强度”(自身抗断裂能力)比胶水的粘合力弱,就像用钢筋捆泡沫,拉力超过泡沫承受力,泡沫先碎。具体原因有这些: 1.材料本身“强度太低”软塑料(PVC软胶、EVA)拉伸强度只有10-20MPa,而结构胶强度能达30MPa以上,粘合力超过材料强度,自然把材料扯坏。木材更“偏心”:顺纹强度约80MPa,但横纹可能只有10MPa,若胶水粘在横纹方向,稍微受力就会扯裂木材。 2.材料有“内伤”金属有划痕、塑料有气泡、木材发霉,这些“薄弱点”会集中应力,导致材料从这里断裂。老化的材料(如暴晒的塑料变脆)强度会降50%以上,也容易被扯坏。3.材料“疲劳强度不足”反复受力(如频繁开合的塑料卡扣)会让材料“累垮”。PP塑料在1000次弯曲后,强度降30%,原本够强的材料,多次受力后会被胶水扯坏。 4.胶水“太硬”,材料“太软”硬胶(环氧胶,80 Shore D)粘软材料(橡胶,60 Shore A),受力时胶层不变形,应力全集中在材料上,就像用钢丝捆海绵,钢丝不变形,海绵先被勒碎。怎么排查材料破坏?1. 简单方法:掰一块没粘过的材料,若轻松掰断,说明材料本身弱;看断裂面,若有气泡、裂纹,就是材料有缺陷。2. 专业手段: ◦ 测材料本体强度(按ASTM D638测塑料,ASTM D143测木材),若低于胶水粘合力(如材料10MPa,胶水15MPa),大概率是材料破坏; ◦ 用扫描电镜(SEM)看断面,有大量纤维拔出(木材)或塑性变形(塑料),说明是材料本身断裂。 ◦ 硬度匹配性检查:用硬度计测胶水与材料的硬度,若胶水硬度比材料高30 Shore D以上(如胶80D,材料50D),可能是刚性不匹配导致材料受力集中。失效分析4:多种问题“凑一块儿”——混合破坏
最让人头疼的是“混合破坏”:断裂面一部分有胶水残留(内聚破坏的痕迹),一部分光溜溜(界面破坏的痕迹),甚至还夹杂着材料的碎渣(材料破坏的痕迹)。比如有位朋友的手机壳脱胶,边框胶水一半粘在塑料上,一半自己裂开,还带着点塑料的毛边——这就是混合破坏。
怎么判断?断裂面“乱糟糟”:有的地方有胶水(内聚破坏),有的地方光溜溜(界面破坏),甚至带材料碎渣(材料破坏)。为啥会出现混合破坏?多种因素叠加的“综合崩盘”:◦ 硅胶表面有脱模剂(界面问题)+ 用了过期硅胶胶(内聚强度降),受力时部分界面开胶,部分胶层断裂;◦ PP卡扣反复开合(材料疲劳,强度降)+ 胶层太厚(内应力大),断裂面既有材料碎渣,又有胶层开裂。◦ 再举个具体例子:汽车密封条(EPDM橡胶)用氯丁胶粘贴,冬天低温下氯丁胶会变脆(内聚强度下降30%),而密封条表面残留的脱模剂让界面结合力变弱,车辆行驶时的震动会让应力集中在薄弱处——最终断裂面一部分是胶水开裂(内聚),一部分是胶水从密封条上脱落(界面),形成混合破坏。怎么排查混合破坏?1.分区测试:将断裂面分成内聚区、界面区、材料区,分别取样测试: ◦ 内聚区:做拉伸剪切试验,看是否胶水强度不足; ◦ 界面区:测接触角和XPS,看是否表面有污染; ◦ 材料区:测本体强度,看是否材料疲劳或有缺陷。 2.单一变量对照实验: ◦ 只清洁表面(用专用溶剂除脱模剂),重新粘贴测试,若界面区减少,说明表面污染是主因; ◦ 换用新胶水(排除老化),重新粘贴测试,若内聚区减少,说明胶水老化是主因; ◦ 换用新的材料(排除疲劳),重新粘贴测试,若材料区减少,说明材料疲劳是主因。胶水失效排查“实战步骤”所以,碰到脱胶问题先别慌,按这四步一步步来,找到失效原因的概率将会大大提升:第一步:观察断裂面(关键!) · 全是胶水残留→内聚破坏; · 一边干净一边带胶→界面破坏; · 材料碎了,胶水还粘在上面→材料破坏; · 以上情况都有→混合破坏。第二步:核对“基础信息” · 胶水型号:查说明书,看是否适用于被粘材料(比如“硅胶专用胶”才适合粘硅胶),是否满足使用环境(温度、湿度范围); · 被粘物状态:表面是否有油污、脱模剂(用溶剂擦一擦看是否变干净),是否有老化、缺陷(比如塑料发黄变脆); · 操作步骤:胶水是否涂匀(薄厚不均会导致受力不均),固化时间/温度是否符合要求(比如UV胶是否照够时间)。第三步:模拟“使用场景” · 受力情况:是否经常被拉扯、震动(比如门把手上的零件); · 环境条件:用温度计测使用环境温度(是否超过胶水耐温上限),用湿度计看湿度(是否太高导致胶水水解); · 时间因素:是刚粘好就掉(可能没固化好),还是用了一段时间才掉(可能环境老化导致)。第四步:做“对比实验”按正确步骤重新粘一个样品(比如彻底清洁表面、按比例调胶、保证固化时间),放到相同环境中测试: · 若新样品不脱胶→之前是操作失误(比如没清洁干净); · 若新样品还脱胶→可能是胶水选错或材料有问题,换一款胶水(比如从普通胶换成高强度胶)再试。举个真实案例:一位朋友的亚克力展示架脱胶,断裂面一半有胶一半没胶(混合破坏)。排查发现:亚克力表面有手印(油污,界面问题),用的是普通瞬干胶(内聚强度低,适合粘小零件,不适合承重),展示架还长期放在窗边(阳光直射导致温度升高,胶水变脆)。后来他先用酒精擦净亚克力,换了亚克力专用结构胶(剪切强度20MPa),再避开阳光直射,就再也没脱过胶。脱胶的原因,其实就藏在这些细节里:胶水的“实力”、材料的“状态”、施工的“正确”、环境的“影响”,甚至粘贴时的一个小疏忽。顺着断裂面这条线索一步步查,才能接近事实的真相,找到那个“症结”。当然,文章里提到的一些案例相对理想化了,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变量会更多,即使是同样的失效模式,很可能对应着各式各样的根本原因,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。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。不过,万变不离其宗,只有了解脱胶的失效本质,才能看透现象,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。所以,在日常工作中,你遇到过什么脱胶问题?可以留言说说具体情况。《胶界》,关注胶黏剂领域全球技术进展,助力粘合剂工作者快速获取有用的技术资讯!胶界 | 讲述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胶黏剂故事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库东配资,十大配资平台app,股票网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